2024-2025学年下高一历史校本3

2025-09-03

闽清高级中学2024-2025学年第学期高一历史校本练习3


一、单选题共20题,每题4分,共80分

1、在世界历史上,一般被称为“中古时期”的时间段大致为(  )

A.5—15世纪 B.公元前5—5世纪

C.1—10世纪 D.公元前6—15世纪

2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,西欧进入封建社会。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(  )

①封君封臣制度 ②行省制度 ③庄园与农奴制度 ④中央集权制度

①② B.①③ C.③④ D.②④

3、伴随着匈奴西征,日耳曼人掀起了民族大迁徙的狂潮,摧毁了西罗马帝国。入主西欧后,日耳曼人首先把没收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、廷臣和主教,因此军事首领成为国王,亲兵成了贵族,原来简单的氏族组织因形势的需要变成国家组织。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(  )

A.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 B.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

C.增强了区域文化认同 D.扩大了农耕文明传播范围

4、在中世纪西欧地区,一个封主可以有众多的附庸,一个附庸也可以有好几个封主,这就使得封君封臣关系显得特别错综复杂且松散。附庸对封主的服从也往往要看封主力量的大小,附庸反抗封主的战争也是经常发生的。对此解读正确的是(  )

A.国王成为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 B.封君与封臣形成宗族血缘关系

C.国王附庸的附庸是国王的附庸 D.政治上出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

5、图1是9世纪某地的社会结构示意图。这种社会结构(  )

图1

A.是西欧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B.有助于罗马帝国扩张

C.使基辅罗斯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D.有利于强化封建王权

6、罗马帝国后期,所有入侵的日耳曼人都信仰多神教,而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克洛维决定皈依基督教。这在当时极具政治意义,主要表现在该行动使(  )

A.法兰克人思想意识空前统一 B.法兰克人内聚力增强

C.法兰克人的发展获强力支持 D.教权与王权矛盾消弭

7、在西欧庄园中,佃户之间关于土地、借贷和婚姻的纠纷,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,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。这说明(  )

A.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 B.庄园法庭维护庄园公共秩序

C.庄园法庭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D.庄园法庭维护佃户的利益


8、有学者指出,对自由农来说,如果在战乱时期成为农奴,倒不是坏事;当维京人和其他武装侵略者袭来之时,顺从庄园制度就可以获得领主的保护。在这种情况下,成为农奴甚至可以说是个更好的选择。据此可以推知(  )

A.封君封臣形成了契约关系 B.庄园经营以自给自足为主

C.农奴比农民更加生活富足 D.庄园拥有自身的武装力量

9、有学者这样描述西欧封建社会:“西欧中世纪是多元的政治体制,在王权和其他社会力量之间,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。……在社会的下层,领主与佃户之间、领主与农奴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权力与义务关系。”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(  )

A.“其他社会力量”包括教会和封建领主 B.“佃户”的义务主要是耕种领主自营地

C.西欧政治的多元特性使国王“统而不治” D.国王作为统治者,有权管理各级封建主

10、12世纪,欧洲城市自治运动兴起后,国王往往作为仲裁者被邀请介入城市与领主之间的争端。在调解过程中,国王多怂恿领主不断给属下的城市让渡自治权力,而城市则承担对领主的赋税义务。国王因而在与领主斗争中争取到了同盟军。由此可见,当时的欧洲(  )

A.封君封臣制度瓦解 B.自治城市脱离了领主控制

C.二元政治格局崩溃 D.王权与自治城市相互支持

11、(2024·福建福州高一下期末)有学者认为,中世纪的西欧具有如下所示的三个历史性特质。其意在说明中世纪西欧(  )

否定性
拒斥帝国形态,否定拜占庭为罗马帝国正朔与东正教为基督教正宗
生成性
生产自我系谱,基于地域族群共同体的表达
排他性
区隔其他族群,以方言打破了拉丁语“大一统”的格局

A.封君封臣制逐渐走向瓦解 B.蕴含民族国家形成的要素

C.宗教改革推动了思想解放 D.出现王权与教权并立格局

12、13世纪的英格兰,土地问题备受争议,亨利二世和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法律改革,在大多数城市特许状以及《土地死手律》中,授权市民“赠与、出售和抵押”他们的土地、房屋或土地保有权,但教会和僧侣除外。这一系列法律改革(  )

A.动摇了封君封臣制的基础 B.凸显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

C.促进了英格兰城市的兴起 D.摆脱了基督教的精神控制

13、中世纪欧洲不仅仅只有“黑暗”、“蒙昧”,其黑暗模糊中也有自己的光亮点,其蒙昧无知中也有它自己的觉醒。能表现其“觉醒”的有(  )

①王权的加强 ②城市获得自治 ③基督教会的强化 ④农奴制度的发展 ⑤大学的兴起 ⑥启蒙运动的兴起

A.②⑤⑥ B.①②⑤ C.①②⑥ D.①④⑤

14、政治上,中世纪欧洲王权支持教会的传教活动,影响教会内部事务;教会为国家提供统治人员,调解冲突的政治力量,为国家进行外交活动。法律上,国家法律保护教会利益;教会促进法律的基督教化,教会人士参与法律的制定,教会法的约束力遍及整个社会。中世纪王权与教会的这种关系(  )

A.利于维护西欧的封建统治秩序 B.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历史基础

C.反映出教皇开始介入世俗权力 D.改变了王权受限的不利局面

15、12世纪末,英国国王理查一世为解决对外征战的资金问题,向城市大量出卖特许状,从而使一批摆脱私人关系和私人服役制度的自治市、“地方自治体”迅速兴起。城市自治的兴起(  )

A.导致了封君封臣关系 B.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

C.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D.加速了国王统一事业的完成

16、(2024·福建福州高一下期末·)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,法国一些封建领主设立新市镇,吸引拥有自由身份的“客籍民”开垦他们的荒地并且交纳地租。这些“客籍民”逐渐获得公民权和行政自治权。新市镇的出现(  )

A.源于封建王权的强化 B.标志自治城市的兴起

C.巩固了封君封臣制度 D.冲击了封建庄园经济

17、下图是一份英国关于伊普斯维奇组建政府材料的转述。这可用于说明,当时英国(  )

A.教俗之争助推城市自治 B.市民参与城市政治生活

C.基督教会丧失主导地位 D.城市贯彻权力分立原则

18、罗马法是罗马留给世界的宝贵政治遗产,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并形成完备体系的历程。其成为系统、完整的法律体系是在(  )

A.罗马共和国时期 B.罗马帝国时期

C.西罗马帝国时期 D.东罗马帝国时期

19、“对中世纪的西非来说,这条商道是它跟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。长途贸易向西非引进新的作物,特别是棉花、靛蓝、洋葱等。这条商道的发展使北非和苏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早期城镇。”材料中“这条商道”指的是

A.地中海商路 B.大西洋商路 C.撒哈拉商路 D.丝绸之路


20、下列选项中,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(  )

选项
史实
结论
A
考古发现了公元前5世纪的玛雅文字,该文字是象形文字
玛雅文字是美洲唯一发展到成熟的文字
B
古代两河流域史诗《吉尔伽美什与阿伽》里有当时国王决策需要咨询长老议会和人民大会,并且不能随意推翻后两者的意见等内容
在世界上最早确立了民主政治
C
中世纪西欧规定: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,领主可以抛弃附庸;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,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
并未形成强有力的统治
D
542年,拜占庭帝国暴发瘟疫,君土坦丁堡40%的居民死亡,因瘟疫引起的饥荒和内乱,帝国从此走向衰败
疫病决定古代帝国兴衰



21、阅读材料,回答问题。(12分)

材料一

随着中世纪城市的不断兴起和发展,城市内定居的人数不断增加……城市通常极其拥挤,街道两旁铺满了房屋和店铺,街上有清洁工人每天清除垃圾,城里还有公共的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。12世纪早期的英国,甚至还出现了公共厕所。

——据朱新超《11世纪复兴后的西欧城市概况》

材料二

“国王是整个封建等级制度的最上级,是附庸不能撇开不要的最高首脑,而同时他们又不断地反叛这个最高首脑。”这些革命因素中,能给王权最大支持的,就是城市。城市为王权所借重,首先是由于它的经济力量,还在于城市能直接与封建领主对抗和以武装力量为王室服务。作为回报,城市获得特权证书而成为自由城市——享有土地自由、财政独立等权利,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条件。

——据黄健荣《中古西欧城市与王权的盟友关系》

(1)根据材料一,指出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的表现。(6分)





(2)根据材料二,指出城市兴起与王权的关系,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。(6分)





22、阅读材料,回答问题。(8分)

材料

公元762年,阿巴斯王朝第二位哈里发曼苏尔接受了一群聂斯脱利派(基督教教派)的修道士推荐的地区——巴格达(意为“天赐”),将其作为其帝国的新都城。此地坐落在底格里斯河畔,又靠近幼发拉底河,地理位置优越,便于通商贸易,时人称之为“宇宙的十字路口”。相传,整个巴格达的城市规划工作都由哈里发亲自完成,他用完美的正圆形设计致敬几何学家欧几里得。在严格的监管下,成千上万的建筑师和工程师、法律专家、测量师、木匠、铁匠、挖掘工人和普通的劳工,都从阿拔斯王朝各地聚集过来。公元766年,新都城建设工程宣告竣工。9世纪时,拥有“和平之城”美誉的巴格达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的中心之一,许多充满开拓精神的科学家、天文学家、诗人、数学家、音乐家、历史学家、法学家和哲学家都聚居在这里。

——摘编自[英]贾斯廷·马罗齐《世界城市设计史上的璀璨瑰宝——巴格达团城的兴与衰》

1)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,分析巴格达城得以建成的原因及意义。(8分)











闽清高级中学2024-2025学年第学期高一历史校本练习3

参考答案

一、选择题(共20题,每题4分,共80分)

题号
1
2
3
4
5
6
7
8
9
10
答案
A
B
A
D
A
C
B
D
A
D
题号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答案
B
B
B
A
D
D
B
D
C
C

二、非选择题

21、(12分)(1)表现:城市人口不断增加;城市设施不断完善;城市环境不断改善。(6分)

(2)关系:城市兴起与王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。一方面,城市借助王权来反抗封建割据势力和封建领主对其剥削压迫,获得了自治权;另一方面,王权也给予了城市各种特权,如土地自由、财政独立等权利,以换取城市对王权的支持。(4分)

历史作用:这种关系不仅有利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,还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。(2分)

22、8分原因:统治者高度重视;科学合理的规划;众多能工巧匠的参与;强大的国力支持。(4分,答出两点即可)

意义:彰显了阿拉伯帝国的国力;促进了阿拉伯经济社会的发展;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和不同文明的交往。(4分,答出两点即可,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)

【解析】

(1)第一小问特点,据材料一“巴比伦城建筑面积为1000万平方米,人口达30万”可知,规模较大;从材料一“巴比伦王国举行庆典和宗教活动的必经之路”可知,神权色彩浓厚;由材料一“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柏油路”可知,技术较为先进;从材料一“南宫宫殿墙壁上还能找到尼布甲尼撒‘楔形文字’的印章和文告”可知,凸显法治特色。第二小问当代价值,据所学史学理论可知,历史遗址的价值主要是促进学术研究;辅助历史教育;激扬家国情怀。

(2)第一小问原因,据材料二“整个巴格达的城市规划工作都由哈里发亲自完成”可知,统治者高度重视;从材料二“地理位置优越,便于通商贸易”可知,科学合理的规划;由材料二“成千上万的建筑师和工程师、法律专家、测量师、木匠、铁匠、挖掘工人和普通的劳工”可知,众多能工巧匠的参与;据所学可知,强大的国力支持。第二小问意义,据材料二“成千上万的建筑师和工程师、法律专家、测量师、木匠、铁匠、挖掘工人和普通的劳工”可知,彰显了阿拉伯帝国的国力;由材料二“巴格达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的中心之一”可知,促进了阿拉伯经济社会的发展;从材料二“许多充满开拓精神的科学家、天文学家、诗人、数学家、音乐家、历史学家、法学家和哲学家都聚居在这里”可知,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和不同文明的交往。








分享